数学说课稿推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
一、说教材
〈一〉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从一~九年级始终贯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按由易到难梯次渐进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了解、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乃至立体图形表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考虑到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经历并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导的能力。
3.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变中有不变”的辨证观念。
〈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2.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三角板,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网格纸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实验报告单。
二、说教法、学法
教 法: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变式练习,反馈指导。
学 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本课设计如下环节: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特征。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能力是情绪高涨时的1/2.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课件出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对好朋友(配以动效,音效)发生争吵,都说自己的面积大。你们认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使学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三〉 动用实践,探究发现
1.数方格,引发猜想: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并填写报告单,学生很容易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时启发猜想,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高呢?当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时,我们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引发思考:是否有其它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的面积。
2.剪拼转化,验证猜想
活动是认知的基础,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就有同学提到用割补法来求面积,教师这时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之后汇报。剪法可能有好多种,这时及时抛给学生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学生思考,再引导比较两个图形,“拼出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联系,长方形的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联系?”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平行四边形剪、拼后转化成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公式用字母表示为S=ah同桌互说整个操作过程,真正理解。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引导学生写完整个解题过程,然后交流。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新知及时巩固,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本练习(课本第82页第1题)
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习(课本第82页第2、3题)
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动手操作量底和高,体现“重实践”这一理念。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注意底与高的对应,根据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求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
第三层次: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比较: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你能画出几种形状不同而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等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学生利用手中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模型动手操作:把模型拉动,面积发生了变化了吗?(周长没变,底没变,高变小,面积也跟着缩小)
〈五〉 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说是怎样学到的。还有什么问题想与老师和同学商讨。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