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9b8-最好的免费学习资料站!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b9b8.com
您当前位置: b9b8学习网文章资讯免费教案历史教案历史说课稿甲午中日战争(说课)[人教义务]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人教义务]

日期:04-08 17:17:50|b9b8学习网| http://www.b9b8.com |历史说课稿|人气:314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人教义务],本站还有更多关于历史说课稿,初中历史说课视频,高中历史说课课件,说课,人教版初中历史说课,高中历史说课稿相关的资料。www.b9b8.com

《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的第五节。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

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从列强侵华过程看,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索。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在这以后中国更加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看,也正是这场战争使清王朝腐朽不堪的现象彻底暴露。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战争的余波(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开始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

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结果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对战争的过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丧权辱国;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但是广大爱国官兵却表现出了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为什么是蓄谋已久的,学生难以理解。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马关条约》签订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既是重点又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对其影响的分析,既要求史论结合,又有较高的理论要求。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学法方面,由于学生生活在现代,对百年前的使中国遭受奇耻大辱的那场战争没有什么清晰的印象,所以主要采用讲授法。当然在教学中也结合启发式教学法,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以此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再辅助于图示法,了解战争的经过。比较法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理解战争的危害。

三、说学生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下联是:“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告诉学生慈禧六十大寿时有人愤然书此联于北京墙头,声讨慈禧、李鸿章等人的卖国行为。上联是说慈禧做寿,那么下联的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又指的是什么,慈禧做寿和三军败绩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对联里隐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新课分为五个部分: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原因);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战争的余波(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原因),分为四个方面:

(1).日本方面:先简单介绍日本的概况,主要介绍两个方面: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少。然后问学生,这样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展资本主义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很容易得出结论:缺少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紧接着问:怎么办?学生会说:对外侵略。再问:为什么日本也会选择侵略中国?学生会想到两国距离近,中国大门已经被打开,清政府软弱好欺等。对这样的答案给予肯定。

这时再介绍一些中日关系的历史,并展示日本制定的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大陆政策”。通过这部分介绍,学生会得到两个信息:第一,日本在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学习了中国,学生会思考为什么中国反而会战败;第二,从日本以前侵略中国的史实和“大陆政策”可知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

(2).中国方面:清政府不积极备战,李鸿章天真的认为可以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慈禧忙于筹备自己的六十大寿,也不希望战事再开,印证了开始的对联。

日本蓄谋已久,而中国却不积极备战。从以上两国对战争的态度,学生已经可以判断出战争的结果。

(3).国际上:告诉学生,列强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对日本的侵华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重点让学生了解各国采取不同政策的原因。虽然原因不同,但对日本侵华都采取不干涉政策。

(4).朝鲜东学党起义是战争的导火线。这部分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朝鲜出现农民起义,会请求中国派兵镇压而日本会主动派兵。通过简单介绍中、日、朝三国关系,使学生了解中国和朝鲜宗主国和藩属国这种保护与被保护的特殊关系,以及朝鲜对中日两国的军事价值,所以日本趁火打劫。

以上部分通过展示材料,介绍背景,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主动回答几种方式讲授了战争的原因,突破了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结论从史实出的习惯,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能力。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战争的经过我把它简化为一句话:“两个阶段,四次战役,一个政策”。两个阶段,1894年7月到9月是战争的第一阶段,1894年10月到 1895年4月是第二阶段;四次战役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一个政策是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在讲授战争的经过中,通过讲授爱国军民的抗争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正气。同时批判那些投降派的无耻嘴脸,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部分运用图示法利用多媒体演示,结合地图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四次战役战场的变化,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经过,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结合战争原因和经过去思考探讨。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曾经向中国学习过的日本,会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如果清政府积极备战,战争能取胜吗?”,让学生结合刚学习过的战争原因和经过进行讨论,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政治的腐败,没有积极备战,日本蓄意发动准备充分,将领临阵脱逃。教师肯定并总结答案。然后提问: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进行的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她在战争中避免失败的结局,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进行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并指出,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没落,不改变这种落后的制度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使国家富强。这样,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一个问题:中国的封建制度必须要改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改革封建制度的活动。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教师引导提问: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日本、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阔思路,多角度、更深层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1).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战争结束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这是本节的重难点。通过与《南京条约》比较,分组讨论,然后讲解来突破.

教师先告诉学生结论:甲午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然后问为什么。由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完成《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比较框架图,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填写完框架图后,可让学生从这四个方面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比较理解之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教师运用讲授法总结《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使台湾和祖国隔离50年,并且剌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对内加紧搜括人民,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为以后资产阶级的活动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对外大量举借带有苛刻条件的外债。这些条件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等于将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奉献给侵略者,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的规定从条约上肯定了帝国主义开办工厂这种资本输出的合法性,这是前所未有的。外商在中国设厂制造货物,一方面无需纳进口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等也享受优待;中国制造的工业品却要受苛捐杂税的层层剥削,这使民族工业受到摧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另一个方面,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深重的民族灾难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因此把它分为比较、讨论、讲授三个层次,由具体到一般,由浅入深,层层导入,步步深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2).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

(3).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课设计的初衷。

5.战争的余波(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使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和斗争尖锐化。迫于三国的压力,日本在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赎辽费后放弃辽东半岛。

讲授完这部分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战争前后列强对日本的态度会截然相反。学生思考后可以得到答案,列强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决定对日本的态度。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内容比较容易,学生自读既可。

(三)、巩固总结

    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任何形式设计本节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四)、巩固练习

    课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l.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2.丰岛海战和牙山战役

二、平壤之战和黄海之战

l.平壤战役 2.黄海战役

三、辽东、威海之战

1.辽东之战 2.威海之战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马关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

2.《马关条约》的影响

五、战争的余波

1.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如果觉得甲午中日战争(说课)[人教义务]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历史说课稿,初中历史说课视频,高中历史说课课件,说课,人教版初中历史说课,高中历史说课稿

+评论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所有资源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您觉得满意,请购买正版!

联系本站 - 教案中心 - 试题下载 - 教学反思 - 句子大全 - 收藏本站 - 文章阅读 - 全站地图 -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