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计划总结推荐
眉山市教科所 郑晓梅
眉山一中 乔 文
此次期末历史试题立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对基本历史概念的理解掌握及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知识点把握准确,无偏、难、怪题,突出了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的理念、能力要求高,堪称命题佳作。
一、试卷分析
1、选择题部分
① 选择题正答率统计表
题号
答案
正答率
答a人数
答a率
答b人数
答b率
答c人数
答c率
答d人数
答d率
12
A
49.3
1573
49.3
488
15.3
205
6.4
886
27.8
13
B
85.5
212
6.6
2730
85.5
154
4.8
59
1.8
14
A
87.1
2781
87.1
109
3.4
146
4.6
117
3.7
15
C
58.6
648
20.3
566
17.7
1871
58.6
62
1.9
16
B
86.0
261
8.2
2744
86.0
82
2.6
65
2.0
17
D
56.8
177
5.5
207
6.5
949
29.7
1813
56.8
18
C
62.4
342
10.7
523
16.4
1993
62.4
289
9.1
19
C
85.4
118
3.7
137
4.3
2726
85.4
170
5.3
20
A
87.0
2776
87.0
168
5.3
70
2.2
136
4.3
21
D
35.7
193
6.0
1121
35.1
694
21.7
1140
35.7
22
B
94.5
35
1.1
3017
94.5
22
0.7
75
2.3
23
D
51.2
43
1.3
115
3.6
1357
42.5
1634
51.2
②从总体上看,题目较基础。如12题列宁《四月提纲》的内容,13题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等。
③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如19题北约组织、华约组织性质的考查,22题对“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理解掌握等。
④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如20题世界格局的几次大变动,23题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等。
⑤注重突出能力,注重解题方法,学习方法的考查。如16题在经济危机面前: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还是通货紧缩、价格惨跌;是高就业还是高失业;世界各国是亲如兄弟还是激烈竞争,矛盾斗争;世界局势是一潭死水般平静还是国际国内危机冲突不断?所有这些选项都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需要学生结合教材回顾所学知识,冷静分析判断。
2、非选择题部分
①试题的材料阅读量不大,如38题材料只有73个字,39题材料阅读量也不大,学生没有阅读理解的障碍。
②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如考查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国家干预等。
③注重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如英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近代以来各种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等,注重了学科的整合,前后知识的衔接和谐自然。
④能力要求高,如38题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表面,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宏观认识把握,知识概括归纳的能力,才能准确作答。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第38题,总分22分,抽样平均分7.8分,此题应是较基础的问题,但学生得分不理想。
(1)第①问8分,抽样平均分3.8分。要求学生回答奠定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法律文件是什么?两国各自形成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此问要求学生回答英国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此问涉及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一系条列概念。由于部分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理解掌握不准确,作出了错误的回答,如回答英国确立了最高权力属君主的政治体制。
(2)第②问6分,抽样平均仅2分。要求学生回答17—18世纪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表现,应包括新旧政权更替,制度更新,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发展等。多数学生不能从宏观角度准确地概括归纳胜利表现,而是只有简单的史实罗列,甚至回答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等,显然答非所问,离题万里。此题普遍得分低,反映学生基本能力欠缺,需引起老师们高度重视。
(3)第③问8分,抽样平均分2.05分。要求学生回答“三权分立”主张是在西方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提出来的?这一运动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对中国等亚洲国家有何重大影响?
此问最普通存在的问题是第二个小问:启蒙运动的根源?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社会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它的社会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队伍力量的迅速壮大。学生正确的思维角度应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段力量壮大——启蒙运动兴起。
2、第39题:总分30分,抽样平均分14.1分
(1)第①问6分,抽样平均分为2.6 分。此问要求学生回答“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及产生背景。较多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认识不到自由主义经济主张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的产物,不能把二者联系,而是较多地回答经济危机。
(2第②问8分,抽样平均分3.7分。此问要求学生回答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变化,由不干预到全面干预。罗斯福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干预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等。这一问题相对简单,得分率较高。
(3)第③问10分,抽样平均分3.9分。此问要求学生回答列宁的思路及苏联僵化的模式分别指什么?要求学生把材料与相关书本知识结合,敏锐地作出判断?列宁时代最重要的政策即新经济政策,其特点即允许适度的私有私营,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节生产,适当顾及劳动者的个人利益,调动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增长。苏联僵化的模式即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政治上权力上高度集中,缺乏民主;经济上管得过多过死,缺少动力活力。
(4)第④问6分,抽样平均分3.3分。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里根政府政策调整的原因在于政府过渡干预导致经济滞胀。如有学生回答:“美国实行政府少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府,使美国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有部分学生把里根政府政策调整的原因答成了导致经济滞胀的原因,如美苏冷战,越战泥潭,日本、西欧的经济竞争等,显然显审题有偏差。
教学建议: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统考试题,把握教学复习备考的大方向。
2、抓一个理念:始终坚持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学习,咬定基础不放松,能力培养是关键。近年文综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是向于新角度,新材料,新观点,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平时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能力培养,学生面对高考试题才能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掌握双基基础上,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准确分析问题,首先要掌握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把它运用到历史思维中去,做到融会贯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体会。
3、抓好三个依据“一是课标、教材,二是学情,三是考纲与考试说明。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考强调能力考查,强调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方法,只有真正落实《考试说明》中各项能力考核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考试要求。
4、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形式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
5、指导学生全面地、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复习中要稳扎稳打,依据教材落实知识要点和知识结构。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究,记忆知识要点,通过把握知识点间的线状联系,块状联系,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结构。
6、加强审题和答题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探索审题、答题的思想和方法,在理解试题要求及考查意图上下功夫,杜绝背题应考,要训练学生阐释历史问题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注意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做到答案准确、完整、流畅、简洁、合乎语法规范。
如果觉得眉山市高中2017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分析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